被嘲上热搜的24亿地标苏州之眼摩天轮挂舱告别叶嘉莹

      |      2024-11-27 06:17:49

  oety欧亿体育三颗巨蛋,三座塔楼,这座造型独特的巨型建筑是山东省会大剧院,它的设计来自法国已故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

  近日,它因为充满争议的造型上了热搜。社交媒体有人认为这是“坟前三柱香”,说它是“烧烤店的白腰”,还有人揶揄“丑也算是一个特点,比千篇一律强”。

  这座耗资24亿的建筑其实早于2013年便竣工和对外开放,设计之初,安德鲁以“岱青海蓝”为理念,旨在通过建筑的形式语言,展现齐鲁大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

  他强调三颗巨蛋和三柱香的造型是为了营造庄严与神圣的气息,来向中国的古老文明致敬。

  保罗·安德鲁曾获法国荣誉勋章、国家功勋勋章,他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全球设计了众多重要的大型机场项目,如戴高乐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他在中国留下的代表作还有国家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

  保罗·安德鲁已于2018年逝世,只是他大概未曾想到,呕心沥血之作会在落成11年后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引起公众的关注。

  近日,一座如同白色山间飞鸟的建筑出现在丽水山间。这是由马岩松MAD事务所操刀完成的丽水机场。

  该项目是MAD作品中少有的机场类建筑,尽管规模只有12000平,但精致独特的造型依然令人过目难忘。

  这座机场以极为谦逊的态度栖于山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也呼应了丽水“森林城市”的城市特色。

  马岩松通过丽水机场向我们展示了公共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不贪大,而追求便捷与人性,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对线米浦西第一高楼

  上海未来的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91街坊项目又迎来了新进展。项目顺利完成近4万立方米混凝土底板一次浇筑成型,主塔部分大底板浇筑成功。

  这座摩天大楼高480米,地上99层、地下4层,整体造型如同一朵巨大的白玉兰花,建成后将刷新浦西第一高度。

  作为北外滩滨水天际线街坊项目承载了上海虹口区打造世界级会客厅的愿景,也将成为浦江两岸的全新地标。

  塔楼流畅灵动的造型同样呼应了一旁的黄浦江,顶部的女儿墙结构如同伸向天空的双手,展示了向上茁壮生长的力量,项目预计于2030年落成竣工。

  高128米,采用巨大的太空舱式轿厢,每个轿厢可容纳25人。这是全球新一座,也是仅有的八座之一的回转式太空舱摩天轮—“苏州之眼”。

  这座摩天轮将与身后的香港置地苏州中环、苏州当代美术馆、诸多摩天大楼及奢华酒店,共同成为苏州面向世界的新名片。

  未来,乘着这座摩天轮缓缓向上。透过巨大的全景玻璃窗,将可以看到金鸡湖甚至整个苏州城的迷人风景,相信这里会成为苏州的全新地标。

  近日有消息透露,黑石集团正准备斥资4000亿日元拿下东京核心区一座地标大楼—东京花园露台纪尾井町。

  纪尾井町位于千代田区核心区,毗邻日本首相官邸,其中包含了两座分别为豪华精选酒店和高级公寓的现代塔楼,以及一座东京都文化遗产—旧李王家官邸。

  这里临近皇居,在江户时代就是贵族们的居所所在。1955年时,地块曾经过改造作为赤坂PRINCE酒店对外营业。后随着东京核心区土地价值不断高企,又在2013年将原有建筑拆除,再改造成为如今的纪尾井町。

  黑石集团布局日本市场已久,此次又再度投资加码,无疑是全球巨头们对日本房地产市场持有长期信心的一个缩影。

  Snøhetta为挪威知名渔业企业设计的新总部空间已落成,单看其造型,很难将其和工业区联想到一起。

  真实的北欧风不像国内的部分店铺理解的那般性冷淡,而是色彩缤纷、充满活力。大概每天身处冰天雪地,就更需要一些跳跃的色彩来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

  这座渔场在设计之初就将员工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员工空间都采用了开放式布局,同时还有大型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从而创造舒适的休息区。

  生产车间与员工休息区的色调有着强烈对比,这样可以让每天都穿着工作服在工业强光下工作的员工在休息时,感受到明显的环境变化。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是辅仁大学古典文学高才生、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她从1945年起传授中国古典诗词,同时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叶嘉莹是当之无愧的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

  她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 “诗词的女儿”。

  这些年,她陆续将自己全部财产3500多万元捐赠出去,用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

  叶嘉莹说,她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